로고

사이트 내 전체검색
전체검색 닫기
양양문화원
HOME 문화원소식
  • 자료실
  • 낙산사 시문
  • 자료실

    정명 6백년 미래를 잇는 양양문화원

    낙산사 시문

    윤휴(3)

    페이지 정보

    조회 396회

    본문

     

    壬子閏七月丁酉. 晴. 朝薦梨棗于廟. 告楓岳之行. 遂發行. 至統制舅氏家. 余之所携者. 唯韋 篇二日箚一. 一行行李皆舅氏治之. 富平舅氏亦至. 戒余以涉遠淹留. 與統制舅氏偕發. 出東 小門. 秣馬于樓院. 逢過僧德明者. 此僧蓋曾遊楓嶽者. 略說楓嶽之勝槪. 晩至楊州邑內. 舅氏往見楊牧. 余寓民家. 楊牧李公元禎來見設小酌. 柳君汝居名光善隨至. 柳君曾未之相識因舅氏來. 與之相揖于座中. 以寓舍多虫蚤. 移宿于鄕序堂. 主倅之子正字聃命來見. 州佐禹韓二人亦來看. 是日甚熟.

    八月初一日癸卯. 晴. 朝發秣馬昌道驛. 館壁上有二詩. 一是閔貳相齊仁嘉靖己亥題. 其彌孫 閔鼎重大受懸刻之. 一則庚戌過客題. 不著姓名. 俱可詠也. 閔詩曰. 寵恩榮養孰如之. 回首 終南尙戀思. 北塞寒雲歸去遠. 東門落日出來遲. 花殘野菊秋將老. 山遶郵亭路自歧. 杖鉞渡江聊擊楫. 一生安肯負心期. 其過客詩. 艱難險阻備嘗之. 客館無人慰所思. 落日孤雲東去遠. 秋風五馬北歸遲. 寧同杜子瞻家室. 不學楊公泣路歧. 身被國恩何以報. 承流盡責是心期. 路中絲吟得一絶. 與二君求和. 世事如絲不可理. 秋風欲上望高峯. 倘從魯叟浮滄海. 更擬颷輪喚赤松. 兩君皆和之未夕. 止泊于夏遲城民家. 主人名李天鳳. 是日沿途摘草花. 與一行諸人. 卞識其性味. 或問諸僕夫. 其中艾蒿之類最多. 其可名者有七種. 以鄕名言之曰. 白陽蒿也水 蒿也眞蒿也獅足艾也多復艾也燕艾也蜂艾也. 或曰白陽蒿叢生. 卽古之所謂蓍也. 而與華人所著本草不同. 未知其果然也. 李芝峯類說. 以秋至發紫花者當之. 此則恐是山菊之類. 諸人仍曰天下無無用之物. 余曰固然. 苟因其材而用之. 天下固無棄材也. 人之不善者. 亦有可用之處乎. 諸人皆曰天下最無用者. 莫如不善之人. 豈有可用之處. 余曰天下之無用者. 無如中間半界. 非冷非熱 .悠泛無爲 [一作悠悠泛泛無無爲二字]. 無善可取無惡可指之人. 若甚不善之 人. 亦有用處. 皆曰異哉. 言也. 何謂也. 余曰桀紂至不善. 湯武征之. 天命佑之. 百姓歸之 而奄有天下. 子孫萬世項籍王莽爲惡之尤. 漢二祖戮之. 以警動天下. 風勵百世. 漢氏四百年 之社稷. 實賴之. 此非有用而何. 以至行師用兵. 莫不有此術. 有戮一人而三軍震. 敵國服者. 故古昔英雄伯主之於經綸事業也. 唯恐不得此人. 以爲取天下之資. 此吾所謂有用也. 皆曰可謂詭論. 然亦有理. 令人心快然. 相與一噱. 又路逢一行人. 自言能採蔘. 余曰此可與同行. 與 之採得三枝九葉之靈卉. 亦是好伴. 舅氏曰觀其人庸夫也. 固無可用. 余復曰此庸夫也. 故云 可用. 若使其人秀而慧. 固不爲我用矣. 昔許魯齋有言. 馬用上等馬. 牛用中等牛. 人用下等 人. 馬駿可乘. 牛馴可服. 人庸易使. 苟其人之知而黠. 固不爲我用. 而我顧爲不用矣. 可馬君實有一僕. 供事一久. 雖公位至叅政. 猶稱君實秀才. 一日蘇子瞻來. 冀僕應門亦如是. 子瞻教之曰. 相公今已大叅. 可稱大叅相公. 其後僕如子瞻所教. 公駭曰. 誰教爾作此語. 僕曰向 蘇學士教我. 公歎曰好箇僕. 披子瞻壞了. 此冀人用下等人 [一無人字]. 之驗也. 亦相與戱笑之. 然余思此二言者. 皆不能無弊. 視惡人爲可用. 則無惻隱思濟之心矣. 以庸人爲可使. 則 已立私勝而無賴於瀇知矣. 此伯者之術. 非仁人君子之心也. 此又不可以不知. 可與知者道. 難向姦雄說. 言後更有此意.

    二日甲辰晴. 朝發渡也音不川. 又歷觀音遷. 渡菩提津. 過通溝院 秣馬于路傍民家. 饋以蜂蜜山果. 主人名全起天. 約與相訪于京中. 遂登斷髮嶺. 山名葛离峙. 嶺路危險. 或步或乘. 至嶺 上有檜亭. 石砌坐憩. 望見楓岳面目. 歷歷皆在眼前. 得一絶. 東出都門八日行. 金城踏盡是淮陽. 摩尼嶺上披震坐. 萬二千峯次第迎. 說與柳君和之. 是日宿新院. 有戶主名金世翊. 約來訪于京中.

    三日乙巳晴. 渡新院水踰鐵伊峴. 入萬瀑洞口之野. 令僕夫取墨石于溪邊. 曲折其川而亂渡之. 憩于路傍松林之下. 至一洞口. 松檜成行. 間以海松. 山始奇水石始淸. 悠然有洞天之趣. 渡一川名牛川渡. 下馬而步. 濯足于川. 少憩松壇寺. 僧五六人來迎. 遂偕入寺. 門有一閣傑然. 結搆于雲. 前對長景峯. 矗立千仞. 旁列數峯. 皆巉巖奇壯. 已非人間所見. 寺名長安. 問之居僧. 云是元順帝后奇后氏願刹. 棟樑之宏. 金碧之眩晃. 甲於山中云. 是日散步逍遙于寺門之 前. 水石甚佳. 有一樹枯死. 僧言佳樹. 蓋檜身栢皮. 枝葉剝落. 釋子數人相隨. 令少僧摘取寺 前海松子. 和蜂蜜而餐之. 亦山中勝味也. 又居僧以石芝供朝夕. 玆山之産也.

    四日丙午晴. 發長安指正陽. 居僧備籃輿待之. 石嵌淸流. 楓葉乍紅. 步步可坐. 遂或步或輿. 棧路石磴. 人不可竝行. 至鳴淵少憩. 水深數丈. 其淸澈底有細鱗鯤鮞遊泳其中. 僧言此萬瀑洞洞口也. 淵中猶有細鱗. 自此以上魚不得上云. 至一處有二石矗立. 宛然成門. 斵三佛像於崖面. 云是懶翁所作. 向前有古寺云白華菴. 無居僧. 有浮圖五種石碑四跌. 浮圖則淸虛休政霽月敬軒就進義瑩鞭羊彦機虛白明照楓潭義諶. 敬軒義瑩彦機皆西山淸虛之徒. 明照東山松月應祥之徒. 義諶鞭羊之徒云. 碑月沙議政白洲天章李端相幼能白軒議政之所作. 書則義昌君珖申翊聖東陽尉吳判書竣朗善君俣. 穹碑顯刻. 照映山門. 遂少留. 讀盡而去. 又至表訓寺. 亦大伽藍也. 佛宇南開. 佛軀東向. 僧言此地形象行舟佛坐須若坐舵然不然則有災昔世嘗以佛坐向南. 被萬曆乙巳大水圯毁. 而更如舊云. 其言詭矣. 而亦堪輿家說也. 少憇向正陽寺. 山 路極高峻. 步步而息. 自長安至表訓. 途中舍輿而徒者屢. 次晦菴南岳韻. 爲憫人疲舍輿行. 此心生處是靈明. 昔賢已自原頭說. 天下平時此心平. 攀援而上. 若歷級而登. 至一高罔云天一臺. 亦曰天乙臺. 居半山之上. 橫臨四遠. 曠然駭矚. 正陽居僧五六人來待. 老禪普願者. 亦 來迎. 絡巾裟衣. 形貌淨慤. 神氣淸茂. 可喜山中靜者. 與之共坐松根. 周覽四顧. 指點詢盧問. 凌灝永朗毘爐衆香香爐穴網望高白馬長景十王等峯. 一一在目. 古人所謂千喦競秀. 萬壑爭流者. 爲可以當之. 毘盧最高. 而衆香尤奇. 穴網崷崒. 而望高嶒峻. 若與之爭雄. 白馬長景迢遶若列屛布幕. 永朗香爐凌灝如相拱揖. 十王以下諸峯. 若觀音彌勒文殊等峰. 皆以佛號駕之. 又若曇仙黃面列立齊坐. 而翻經談道也. 萬壑鳴泉. 雜以松聲. 亦若風雨至. 而雷霆在下焉. 僧言此山古記云一萬二千. 曇無竭所住. 曇無竭者佛名也. 余意曇無竭者梵語. 未知何謂. 而僧言鄙誕. 意者古人之意. 謂玆山之萬峯千巒. 皆山靈岳祗之所宅也歟. 是時凉風乍起而露 氣凄淸. 紫藟丹楓. 秋氣屯於山中矣蒼松翠栢. 間以紅綠. 尤可愛也. 余謂諸禪曰. 秋色未爛熳. 吾輩遊賞. 無乃太早乎. 願禪曰不然. 凡觀物者. 必於未盛. 欲觀爛熳. 則極盛而向衰矣不若此時之向盛而觀之爲有餘趣也. 余曰老師之言. 可謂得觀物之道矣. 古人有言曰. 花不欲看披離. 酒不欲至酩酊. 亦老師之言也. 仍說與兩君言曰. 凡天地萬物之理. 皆不欲極其盛. 世 之處貴富繁華聲色者. 尤不可不知此理. 某嘗有一詩請兩君記取. 克家書之小記. 柳君曰此殆君得意作也. 詩. 一有曰字. 騎馬悠悠行不行. 石橋南畔小童淸. 問君何處尋春好. 花未開時 草欲生. 偶得冲菴金先生元冲毘盧贈僧詩. 誦與兩君. 落日毗盧頂. 東溟渺遠天. 碧喦敲火宿. 連袂下蒼烟. 余曰此殆詩家古今絶唱. 不徒我東所未有. 惜我東無識取者不能膾炙人口耳. 兩 君曰諒哉. 相與哦咏者久之. 令人飄飄然有凌絶頂望東海之思. 次晦翁南岳韻. 九秋霜露滿天風. 天乙臺前一盪胸. 詠歸何處尋行迹. 直到蓬萊最上峯. 諸人和之. 至東樓觀諸人懸壁紣有 諸公作. 企齋湖陰龍洲淸陰李天章金道源申伯潤所作. 皆可詠也. 而企齋湖陰最高. 後人無一六四能及者. 此亦見世道人材之升降也. 是日宿正陽寺. 與願公夜話. 夜深而寢. 夜起觀星辨

    方望高正東而凌灝處北. 寺南臨午位. 而東受朝陽. 寺之得名其以是乎. 龍洲詩有. 肓壑彰三字與諸人看辨不得. 或云草畫訛. 或云文字僻. 相與一笑塵.

    五日丁未. 晴. 令居僧出懶翁眼珠葛布. 珈黎鐵鉢. 瑪腦塵尾等. 而觀之眼玉一顆色靑如小豆 佛家所謂舍利也. 盛之琉理. 重以金合. 繡錦襲之. 居僧相寶守之. 余聞懶翁嘗以徒盛惑衆被誅于國朝其知不足稱也. 今僧徒乃言其成佛. 而尊敬之何歟. 問之. 僧徒亦不知其事之首末也. 且珠産於人. 無中生有. 殆非理之所有. 余每疑之. 而古今禪僧之相傳積信崇嚮. 牢不可破. 余不能究詰也. 觀八角殿石佛. 壁有古畫. 云是吳道子. 吳道子未聞來東國. 亦誕說也是日克 家題名于寺閣之樑. 是日在登東樓. 樓名歇惺. 飯後携一僧獨登天乙臺騁望與之指點罔巒洞壑. 其中松蘿峽. 新羅王子之所灝居處也. 凌顥峰放光臺. 高麗王太祖拜佛之處也. 嗟呼. 王 子之事卓矣. 足與漢之北地王爭烈麗祖之宏謨厚德. 亦可幷肩於宋祖. 而乃惑於異敎. 使誕說詭迹遺於後代. 何也. 以一幅略寫灝罔巒之形. 要他日借龍眠手爲記勝之圖. 願僧言自今春. 有大鳥自何而來. 翶翔山間. 形如野鶴. 頸長尾黑. 脚赤身高. 人言欲見則必回轉其身以視之. 其聲鶴云. 蓋仙鶴也今雖不在眼中. 而必在此山中云. 余謂聞鶴聲唳而長. 淸徹九霄. 故詩曰. 鶴鳴于九皐. 聲聞于天. 古志亦稱欒鳳同爲群. 且必擇地而翔. 候時而鳴. 故謂之仙禽. 今此鳥無欒鳳之友. 無師曠之琴相岳之鼓而來. 且其鳴無韻不高不長. 而適以自標. 此殆似鶴非鶴. 而欲自班於仙禽者. 非其實而假其名. 物皆然. 禽何獨不然. 昔嘗見致思軒李公龜金剛錄云. 有鳥巢喦隙. 蓋野鳥也. 山僧認而爲鶴. 呼之以鶴. 則其鳥必出巢而舞. 以視於人. 而不自知 其非鶴. 今此鳥自呼爲鶴. 而人亦視之爲鶴. 又復耀羽毛. 以示於人. 何其自名而又不自晦也. 豈山禽野鳥猶不免塵間俗人之念歟. 此與致思翁所記. 其事正相類. 而絶好笑也. 且鶴亦靈禽不見者千秋似之而非眞者. 適至於今日此又何也. 余聞之嘿然而內嘅於心. 柳君出晦翁廬山韻 要余和之. 口占破寂. 又次歇惺樓韻. 幷書贈余. 余謂願禪曰. 吾家有知行爾家有定慧. 慧生 定乎. 定生慧乎. 曰定生慧乎. 余曰. 不先知定慧之理. 則何據以守定. 無守心之定力. 則又何以發此心之眞覺. 願禪曰然則定固生慧而慧又生定矣. 余曰吾家亦. 有此法其說多歧. 爾言之良善. 但吾家萬理俱備. 其知之者. 將以行之也. 釋家則但守空明爾. 願禪曰然. 因問吾道傳統之序. 余略答之. 亦問其家衣鉢之傳. 願禪亦答之. 其說蓋以達摩爲宗. 余曰達摩面壁修道. 而卒爲人所藥殺. 有道者固若是乎. 曰達摩蓋厭世人之澆薄. 而故示寂者. 其身則去入西天. 余笑曰. 浮屠氏固多幻說. 因曰佛家有二派. 曰禪曰敎. 師之所修者何法. 曰略聞經敎. 而以念佛爲事. 非有心學之工云. 與之處再宿. 每聞中夜彌陀之聲. 金剛之山. 雄峻秀拔. 甲於東方. 而其來則根於長白. 雄峙於劍山. 橫亘於鐵嶺. 起伏於楸池. 蟠結而爲此山. 突起爲凌顥峯. 猶雜土石石巒重重而去. 騰躍爲永郞岾. 又忽然聳拔爲毗盧. 則湧全石爲峯. 直于雲霄. 豊隆贔贔. 無與之爲敵者. 其降勢嶒峻崊岣. 則衆香城也. 翠壁蒼喦. 環列爲城. 石色皓皚. 望 之如粉堞然. 石間生檜栢海松蔓香等樹. 蔚然成彩. 迤延爲日出月出等峯. 衡列其下. 則爲白雲臺金剛臺六香爐小香爐. 其川則爲萬瀑洞會百川洞. 南出爲淮漢之上流. 又西去爲望高穴網. 其高次於毗盧. 又次之爲白馬玄登等峯. 若將西面而俯者. 又南出傍海. 而馳去莽蒼爲天吼雪嶽寒溪. 其西南去者. 五臺也. 直南而走者爲嶺左右. 湖西南之根幹也. 毗盧以西謂之內山. 山骨矗立. 迎西風而受夕日. 松檜不甚長大. 毘盧以東. 則山間石土脈頗厚朝日照之而近襲海氣. 萬木茁壯. 翳日于雲. 謂之外山. 其東支去者不百里. 至東海而盡. 其西支俠淮水西未至少海. 遇楊江而止半千里而近. 其北支層巒疊巘. 盤束爲洞壑者. 爲九龍淵. 其萬瀑洞則喦崖奇秀. 水石淸勝. 杖屢可涉爲遊人賞客之所來往. 九龍淵則竊冥深險. 幽昧不測. 爲龍策 螭鳥獸之宅. 白日風霆之所起. 恠物之所見. 人跡所難到也. 余老矣且病. 恨不理短䇿携童冠登毗盧之絶頂. 出雲霧臨風雨. 覽山川之紆曲. 撫四極以揚靈. 又不能凌嵽嵲絶崢嶸. 俯九龍之深湫. 窺神恠之窟穴. 極幽險奇詭之觀. 以拔此磈磊鬱塞之懷. 甚矣吾衰也. 曾聞李栗谷叔 獻先生少時. 因事去家. 入此山. 問之僧徒. 不聞知. 僧固野矣. 而去之百年. 宜遺響之邈邈也 與願禪夜話. 願禪曰鄭知祥何人. 余曰高麗文士. 其詩淸警. 有唐人風. 惑於妖僧妙淸. 以誤 國事其人亦不足貴也曰金富軾何人. 曰有文章作三國史嘗爲將. 討妙淸之亂. 願禪曰余聞富軾與知祥爭名. 每不勝. 因而陷之殺知祥. 卒爲知祥崇死. 豈好人也. 因言富軾崇死事. 如竇婴田蚡事. 其說甚恠. 余未前聞也錄之以竢詢問. 願禪云金富軾. 嘗以試官入院. 題詩院門曰. 燭盡天將曉. 詩成句. 一作桂字已香. 滿庭人擾擾. 誰是壯元郞. 知祥就試見之. 卽援筆. 添以 三更八角落月不知八字於五字之上. 富軾於是知其才之不及. 遂謀陷之云云


    『白湖全書』 卷之三十四, 雜著


    -----------------

    45) 윤휴(1617, 광해군9~1680, 숙종6)의 본관 남원(南原)이고, 자는 희중(希仲),호는백호(白湖)·하헌(夏軒)이고, 초명은 정(鍞)이었으나 후에 휴로 고쳤다. 부친은 광해군 때 대사헌을 지낸 효전(孝全)이며, 2세 때 아버지를 여의고 편모슬하에서 자랐다.

    이수광(李睟光)의 아들인 이민구(李敏求)와 이원익(李元翼)에게서 배웠다. 1672년(현종13) 7월 56세에 금강산으로 유람을 가며 낙산사에 들려 빈일료(賓日寮)에 나가 일출광경을 보고, 최간이(崔簡易)가 읊었다는 운(韻)자를 들었는데 운자만 있고 시는 없어 그 운자에 차운하여 써 주고, 또 벽상에 걸려 있는 홍녹문(洪 鹿門)ㆍ정동명(鄭東溟) 운에도 차운하여 시를 썼다.

    1660년(현종1) 효종에 대한 자의대비(慈懿大妃)의 복제(服制)를 송시열 등 서인이 기년복(朞年服)으로 정하여 시행하자, 삼년상을 지내자는 참최설(斬衰說)을 들어 이를 반대했다. 송시열(宋時烈) 등 서인계와 맞섰으며, 이로 인해 서인계로부터 사문난적(斯文亂賊)으로 규탄 받았다.

    1675년(숙종 1) 효종 비 인선왕후(仁宣王后)의 상을 당하여 다시 일어난 2차 예송에서 남인이 승리하여집권하자 성균관사업(成均館司業)으로 조정에 나아갔다. 허목(許穆)과 함께 청남을 이끌며 활동했다. 이해 승정원동부승지·이조참의·대사헌·성균관좨주 등을 두루 거쳐 이조판서를 엮임 하였다. 이후 대사헌·좌참찬· 우참찬·형조판서·우찬성 등을 역임하였다.

    1680년 영의정 허적(許積)의 아들 허견(許堅)이 복선군(福善君)을 추대하려는 역모에 관여했다고 하여갑산(甲山)으로 유배되었다가 같은 해 5월에 처형당했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