로고

사이트 내 전체검색
전체검색 닫기
양양문화원
HOME 문화원소식
  • 자료실
  • 蘘陽의 漢詩
  • 자료실

    정명 6백년 미래를 잇는 양양문화원

    蘘陽의 漢詩

    348. 동유기(東遊記) / 가정(稼亭) 이곡(李穀) - 한문 원문

    페이지 정보

    조회 23회

    본문

    東遊記

    至正九年己丑之秋。將遊金剛山。十四日。發松都。二十一日。踰天磨嶺宿山下長陽縣。去 山三十餘里。蓐食登山。雲霧晦冥。縣人言遊楓岳者。以雲霧故不見而還。比比有之。同遊 皆有憂色。默有禱焉。距山五里許。陰雲稍薄。日光穿漏。及登拜岾。天朗氣淸。山明如刮。 所謂一萬二千峯。歷歷可數也。凡入此山。必由此岾。登岾則見山。見山則不覺稽顙。故曰 拜岾。岾舊無屋。累石爲臺。以備憩息。至正丁亥。今資正院使姜公金剛奉天子之命。來鑄 大鍾。閣而懸之于岾之上旁廬桑門。以主撞擊。屹然金碧。光射雪山。亦山門一壯觀也。未 午。到表訓寺小憇。有一沙彌導以登山。沙彌言東有普德觀音窟。人之隨喜必先於此。然深 且阻。西北有正陽菴。是我太祖所刱。而安法起菩薩尊相之所。雖陡高而稍近可上。且登是 菴則楓岳諸峯。一覽而盡。余謂觀音菩薩何所不住。余所以來者。盖欲觀此山之形勝耳。盍 先往乎。於是攀緣而登。果如所言。甚愜來意。欲往普德則日已向晚。且不可留山中。遂由 新林, 三佛諸菴。沿溪而下。暮抵長安寺宿。翌早出山。自鐵原至山三百里。則距京實五百 餘里也。然重江複嶺。幽深險絕。出入是山。其亦艱哉。甞聞此山名著佛經。而聞于天下。 雖絕遠如乾笁之人。時有來觀者。大抵所見不如所聞。東人遊西蜀峨眉,南越補陁者有之。 皆言不如所聞。余雖不見峨眉,補陁。所見此山。實踰所聞。雖畫師之巧。詩人之能。不可 得其形容之髣髴也。二十三日。自長安寺度天磨西嶺。又至通溝宿。凡入山者由天磨二嶺。 登嶺則望山。故踰嶺入山者。初不以絕險爲虞。自山而踰嶺。然後知其爲艱也。西嶺差低。 登降三十餘里。陡甚謂之髮斷。二十四日。至淮陽府留一日。二十六日。踰鐵嶺關宿福靈縣。 鎌嶺。國東之要害。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者也。故嶺以東江陵諸州。謂之關東。至元庚 寅。叛王乃顏之黨哈丹等賊。奔北而東。自開元諸郡闌入關東。國家遣萬戸羅裕等。領其軍 防護鐵關。賊劫掠和登以西諸州人民。至登州。使登人覘之。羅公聞賊來。棄關而走。故賊 如蹈無人之境。一國洶洶。人被其害。登山城入海島以避其鋒。至乞師天朝。然後乃能殲之。 今余所見鐵關之險。誠使一夫當之。雖千萬人仰而攻之。不可以歲月得入也。羅公眞小膽哉。 二十七日。到登州留二日。今稱和州。三十日。早發和州。自鶴浦口登舟入海觀國島。島去 岸十里許。入自西南隅。水際白沙如練。其上平地五六畒。形若半壁中有屋基。人言浮圖者 所居也。其上山圍若玦。勢不甚高。蔓草覆之。又無樹木。視之一土坡也。舟而小西。崖岸 稍異。其崖石則皆方直。櫛比而壁立。其岸石則皆平圓排列。一面可坐一人。然不整齊也。行數百步。其崖高可數百尺。其石白色方直。長短若一。毎一條其頂。各戴一小石。若華表 柱頭者。仰面而視。可竦可愕。有一小窟。撑舟而入。漸窄不能容舟。視其窟。深不可測。 其左右束立之石。如外面更整齊。其上石脚下垂者。皆平正如覆棋局。若一鉅而斷之者。以 此觀之。則非惟外面如此。盡一島乃一束方石條也。其窟嶄岩。使人魂悸不可久留。回舟而 北。又有一面如圍屏者。捨舟而下。徘徊攀緣。大槩石與窟無異。而崖不甚高。其下稍平易 。其圓石排列者可坐千人。遊觀者必憇息於此。有人留飮。慮其風作。且非烟火食者所住。 傍崖而東南又行數百步。崖石稍異。作方鐵網。盛水磨小圓石。長五六十尺。一條若一條。 一面皆是。人謂鐵網石。此其國島之大槩者也。若夫奇絕恠異之狀。非筆舌所可髣髴也。誠 不知造化者何以至于此極也。旣還浦口。擧酒相賀。一以獲覩勝境。一以風浪不作也。自浦 口棹舟而入所謂鶴浦者。登元帥臺。百頃澄湖。一螺孤嶼。亦一奇觀也。旣晚不可留。至縣 館宿。九月朔。踰歙谷縣東嶺。欲入穿島。問其狀。島有竇通南北。風濤相透而已。然自穿 島絕海而南。可往叢石亭。其間八九里。又自叢石絕海而南。可往金蘭窟。其間亦十餘里。 舟中勝景不可言也。是日。微有風不可舟。故不入穿島。沿海邊至叢石亭。通州守沈君相侯 於亭上。所謂四仙峯者。其石束立。其條方直。大槩如國島。但其色黑。其崖石亦參差不正 耳。自其上臨視之。四峯離立峭拔。斷崖嶔崟。臨東溟萬里。對西嶺千重。宲關東壯觀也。 舊有碑在崖上。今不見遺跌在耳。又於東峯有古碣。剝落磨滅。無一字可識。不知何代所立 也。人言新羅時有永郎述郎徒南四仙童者。與其徒三千人遊於海上。此碑碣豈其徒所立者 耶。亦不可得考也。臨四仙峰有小亭。置酒其上。日已晚。至通州宿。通古金蘭縣。故城北 隅有石窟。人言金蘭窟。觀音菩薩所住之處。明日。乘舟並岸而入。望見之微若菩薩形像立 於窟中。以其窟深且狹。故不可入。操舟者日。吾居於此久矣。自元朝使華本國之卿士仗節 剖符於方面者。下至遊觀之人。無問貴賤。必欲來觀。每令吾舟而導之。吾實厭之。甞操小 刳木獨入窟中。窮而後止。別無所見。以手捫之。一面蘚石耳。旣出而回視之。則又髣髴其 形像焉。噫。吾之誠有未至歟。抑其思想所致。若所謂思成者歟。余聞之。頗有頷焉。窟東 有石池。人言觀音浴處。又有岩石蔟蔟。方寸其大。多至數畒皆欹側。人謂痛足岩。盖觀音 菩薩足踏而痛。岩爲之欹側也。自金蘭至林道縣宿。初三日。到高城郡。由通州至高城。一 百五十餘里。實楓岳之背。其山嶄岩險絕。人謂外山。盖與內山爭奇恠。其東南有榆岾寺。 寺有大鍾與五十三佛銅像。人言新羅時五十三佛乘此鍾。自西天竺泛海而來泊高城海岸。 旣又至榆岾而止焉。高城南有憇房村。京山麓也。由憇房陡上六十里而至榆岾。余始與同遊 之人約。必至榆岾。觀所謂鍾與佛像者。行旣遠路且險。馬皆瘡背病蹄。或有落後者。故不 復登山。初四日。早起至三日浦。浦在城北五里許。登舟至西南小嶼。窮窿一巨石也。其頂 有石龕。龕中有石佛。俗所謂彌勒堂也。其崖東北面。有六字丹書。就視之則兩行行三字。 其文曰。述郎徒南石行。其述郎南石四字則明甚。其下二字。稀微不可識。昔州人苦其供給 遊賞者。斲而去之。深至五寸許。字畫不滅。今其二字不明者盖以是歟。旣而回舟登四仙亭。亦湖中一島也。徙倚環視則所謂三十六峰影倒湖心。湖可百頃。澄深瀰漫。宲關東勝境。 亞於國島者也。時無郡守。其州吏開小酌。不可以獨飮。命舟而出。人言此湖爲四仙所遊。 三十六峯峯有碑。胡宗旦皆取而沉之。今其跌猶存焉。胡宗旦者。李昇唐之人也。來仕本國 。出巡五道。所至輒將碑碣。或刮去其字。或碎或沉。至於鍾磬。有名者皆鎔鉄以塞之。使 之不聲。若於寒松,叢石亭,三日浦之碑。鷄林府奉德之鍾之類。可見也。四仙亭。朴君淑 眞存撫時所置。座主益齋先生爲之記。自三日浦渡城南河。過安昌縣亭宿明波驛。初五日。 宿高城留一日。初七日。主人小酌仙遊潭上。過淸澗驛。登萬景臺小酌。宿仁覺村舍。初八 日。泛舟永郎湖。日晚不得窮源。到洛山寺謁白衣大士。人言觀音菩薩所住。山下石崖有竇 。是觀音所入處也。晚至襄州宿。明日重九。又有雨擧菊觴於樓上。十日。宿洞山縣。有觀 瀾亭。十一日。宿連谷縣。十二日。江陵存撫使星山李君侯于鏡浦。方舟歌舞中流。日未西 。上鏡浦臺。臺舊無屋。近好事者爲亭其上。有古仙石竈。盖煎茶具也。與三日浦相甲乙。 而明遠則過之。以雨留一日。出江城觀文殊堂。人言文殊,普賢二石像從地湧出者也。東有 四仙碑。爲胡宗旦所沉。唯龜跌在耳。飮餞于寒松亭。亭亦四仙所遊之地。郡人厭其遊賞者 多。撤去屋。松亦爲野火所燒。惟石竈石池二石井在其旁。亦四仙茶具也。由亭而南。有安 仁驛。日已西。不可踰嶺。遂留宿。明日。早發過驛。東峯甚險。至燈明寺觀日出臺。遂並 海而東。憇于江村。踰嶺宿羽溪縣。十二日。宿三陟縣。明日。登西樓。縱觀所謂五十川八 詠者。出至交柯驛。驛去縣治三十里。於十五里臨海斷崖上有元帥臺。亦絕景也。小酌其上 。遂宿驛舍。十八日。宿沃原驛。十九日。到蔚珍留一日。二十一日。早發蔚珍。縣南十里 有聖留寺。寺在石崖下長川上。崖石壁立千尺。壁有小竇。謂之聖留窟。窟深不可測。又幽 暗。非燭不可入。使寺僧執炬導之。又使州人之慣出入者先後之。竇口狹。膝行四五步。稍 闊起行。又數步則有斷崖可三丈。梯而下之。漸平易高闊。行數十步。有平地可數畝。左右 石狀殊異。又行十許步有竇。比竇口益隘。蒲伏而行。其下泥水。鋪席以防霑濕。行七八步 稍開闊。左右石益殊異。或若幢幡。或若浮圖。又行十數步。其石益寄恠。其狀益多不可識 。其若幢幡浮圖者益長廣高大。又行四五步。有若佛像者。有高僧者。又有池水淸甚。闊可 數畒。中有二石。一似車轂。一似淨缾。其上及旁所垂幡盖。皆五色燦爛。始意石乳所凝。 未甚堅硬。以杖叩之各有聲。隨其長短而有淸濁若編磬者。人言若沿池而入則益奇恠。余 以爲此非世俗所可褻玩者。趣以出。其兩旁多穴。人有誤入則不可出。問其人窟深幾何。 對以無人窮其原者。或云可達平海郡海濱。盖距此二十餘里也。初慮其熏且汙。借僮僕衣 巾以入。旣出。易服洗盥。若夢遊華胥。蘧然而覺者。甞試思之。造物之妙。多不可測。 余於國島及是窟益見之。其自然而成耶。抑故爲之耶。以爲自然則何其機變之巧如是之極 耶。以爲故爲之則雖鬼工神力窮千萬世。而亦何以至此極耶。是日到平海郡。未至郡五里。 有松萬株。其中有亭曰越松。四仙之遊偶過於此。故名焉。平海郡者。江陵道之南界也。 北自鐵嶺。南盡平海。盖一千二百餘里也。平海以南則慶尙道之界。予甞所往還者。玆不錄云。

    (稼亭先生文集卷之五,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