이명준(3)
페이지 정보
본문
吾東方. 有三名山. 嶺南之智異. 關西之妙香. 東海之金剛. 三山之中. 金剛爲最勝. 故中國人有願生朝鮮國. 一見金剛山之句. 是則山之勝致. 非但爲吾東之最. 在中國亦不多得. 可知也. 願一遊歷. 以償平生之願而未果焉. 崇禎戊辰. 以刑部左侍郞. 力求補外. 爲江陵府使. 正月視事. 公私之務棼如. 至四月. 稍自釐正. 因念吾身秊迫六旬. 不以此時往遊楓嶽. 則恐有後 時之悔. 遂决意探勝. 率二子 顯基, 善基 及朴時昌. 十二日癸卯. 起馬至連谷午餉. 夕抵洞山. 權稱, 鄭基平持酒來見. 甲辰早發洞山. 午餉祥雲留客堂. 日晡直抵洛山寺. 襄陽府使趙緯, 韓持世. 卽故舊也. 預待于梨花亭. 陳酒樂. 因雨捲入賓日竂歡宴. 日昏乃罷. 寺卽新羅神僧義相所刱. 後殿設觀音塑像. 制作極精妙. 禪堂壁上. 有安堅山水圖. 寺之勝致. 則關東八景之一也. 人擬中朝金山甘露等寺. 而未知優劣如何. 寺東有義相臺. 臺北有觀音窟. 諺傳 翼 祖祈嗣之處云. 乙巳朝發洛山. 歷靑草湖. 過永郞湖少憇. 殊爲淸絶. 午餉淸澗亭. 登萬景臺. 亦八景之一也. 而所見頗不如所聞. 自淸澗行二十餘里. 有一斷山傍海陡立. 問於郵吏. 則乃凌波臺也. 回車登眺. 則東向面大洋. 海邊之景. 大略相似. 而西望則左右湖水漲入浦口. 水田新耕. 白水平鋪. 小橋橫架川上. 漁村撲地. 夕烟初起. 重山疊嶺. 矗立雲際. 斜光掩暎明滅. 眞快景也. 吾謂前面之景. 不若後面. 從者皆以爲然. 又行十里. 得仙遊潭. 潭之廣不甚濶遠. 前山環擁. 長麓走入波心. 湖水左右暎帶. 長松數百株森立前後. 淸曠雖不如永郞. 幽邃可愛. 善論者亦未易甲乙. 向夕抵扞城郡. 主倅卽舊知金尙宓仲靜. 以差員上京. 不得與之穩討. 信知一會之有數也. 悵然之餘. 其下人待之甚薄. 尤可恨也. 乘月登詠月樓. 庾亮南樓之興不淺. 而其無賞心何. 丙午曉. 行望 闕禮. 早發杆城. 行二十餘里. 到花津浦. 土人言其初古雲根縣. 陷爲花津浦. 乘舟入湖中. 隱隱見水底屋宇. 其言不經. 不可信. 大槩洲渚互出. 淸曠幽邃比於鏡浦. 鏡浦殆在下風. 而鏡浦之名. 反在其上何耶. 且其臺之左右. 多良田美畓. 左則軍士李敬淳家. 淳能文善詩. 老死. 其子不能守. 拔宅移居. 其基尙存. 右則軍士李連之 家. 皆可貨而居. 其傍又多馬田. 亦可賃耕. 思欲解官留居. 誰能與我買山錢耶. 不覺咄咄. 近午抵列山. 歇馬啖飯. 行過茂松島. 暫憇明波驛. 歷松島. 午餉大江驛. 茂松, 松島之勝. 大略與萬景臺無異. 昨昏朴時昌憤杆城人之不待. 乃奮臂曰. 何時當到高城之境也. 高城必盛辦. 出待於大江. 豈若是寥寥然哉. 及到大江. 則無一人到站上. 余戱之曰. 預期僧齋不腹飽. 非此類也耶. 相與捧腹大噱. 久之設食. 食後大霧橫天. 細雨濛濛. 因自大江發行. 趍鑑湖之路. 登前都事鄭佃之亭. 方湖石峰. 淸絶可愛. 問其主人之何在. 則方入朝求仕. 噫. 有此江湖之勝. 而當此世亂之日. 尙有求仕之心耶. 循海路行十餘里. 有石峯. 卽所謂懸鐘巖也. 石竇穹窿如屋宇. 可以避雨雪. 世傳五百羅漢自海中出. 寄寓石室. 泊舟于左海. 故上有懸鐘巖. 海 邊有覆舟巖. 西有繫舟巖, 穀包巖. 皆神聖古迹. 其言不經. 皆不足記. 遂下山行到南江. 日已曛黑. 舟人艤船而待. 江北岸上. 火光明滅. 因渡江. 太守許啓明老. 卽吾世友也. 長立于岸上. 引領而望. 勞慰甚勤. 登岸而對. 相喜可知也. 立飮一盃. 相携入海山亭. 因飮數盃. 食罷 就寢. 而諸從者霑濕露處. 誠可矜悶. 亭之勝槩則未暇賞也. 丁未早起周覽. 欲評海山之勝. 而海霧蒙瞀. 日晩始霽. 東望海門. 有石巍然立海中. 如砥柱頹波. 南有石山三峰. 排列於面前. 西南金剛玉立. 蒼翠滿目. 東西有兩龜巖. 大江如白練橫拖大野之中. 評者以爲勝於竹西. 而以不入於八景爲怪云. 黃昏與明老登高山臺. 欲待月. 放舟江中. 玄雲掩翳. 迨至二更. 未 見月光. 各飮數盃. 悵然而還. 戊申食後. 與明老往三日浦. 邑人已艤船而待. 遂登舟而行. 明 老指左邊山石曰. 此乃楊蓬萊題詩石也. 泊舟于丹書處. 見所謂丹書. 則述郞徒南石行六字. 而其初字迹甚明. 有一頑太守惡遊客翫賞鑿破. 述南石三字分明. 其餘摸糊. 丹書之右. 有虛白堂詩. 鑿陷本巖. 納其詩石. 其上有埋香碑. 因北登四仙亭. 亭上有六七大松. 松裏安亭. 亭之勝. 遊人之所共讚. 然不若夢泉之勝. 面前石峰數重玉立. 三日之勝. 皆萃於此. 眞天下之奇絶. 而遊人之但稱四仙者何也. 題名于四仙亭之北巖. 令從者刓刻. 又還登四仙亭. 飮數盃. 薄暮還宿海山亭. 己酉早食後發海山亭. 余先與二子及明老兒子斗向朴時昌到鉢淵. 令下人水戲. 稍上數百步. 石上有楊士彥書蓬萊島三字. 鐫刻甚精. 稍下有詩三首. 而其一南崗. 其二滄海. 其三紫洞. 書之石上. 亦爲鐫刻. 筆蹟似楊蓬萊. 未知何人所作. 洗滌苔文. 僅辨字畫. 俄而明老與察訪李錞並轡而來. 是時濃霧漫天. 咫尺不辨. 明老曰. 霧暗如此. 最妨遊賞. 余戱之曰. 豈無正直感通之道耶. 韓退之登廬山. 正逢秋晦. 作詩曰屯雲洩霧藏半腹. 雖有絶頂焉能窮. 潛心默禱若有應. 豈非正直能感通. 相與戲笑. 遂與祥雲相別. 登少人嶺. 微風乍動. 掃除霧氣. 白雲平塡大壑. 皓若白雪初霽. 漫布大地. 又如銀河澒洞. 衆峯羅列. 如拔地芙蓉. 天無點翳. 夕陽照耀. 白光相射. 盖未曾見之奇觀. 余復戱明老曰. 此非感通之道耶. 明老笑 曰. 此行無吾. 何以致此乎. 過桂樹臺, 歡喜站. 其爲嶺峻極于天. 上一層. 更有一層. 凡直上二十餘里. 始到柏巓菴. 見僧彥機雲衲甚偉. 與之言. 頗識道理解外膠. 盖緇流之翹楚也. 庚 戌早起. 下見洞口. 白雲與靑山相間. 氛氳而起. 機師指雲而言曰. 雲起如此. 差晩必霧氣橫 肆. 若欲登九井峯. 須早往. 遂促食而發. 歷寂滅庵白雲菴. 登九井峯. 則山下白霧遠遮於重山之外. 所見只是山傍石峯. 午後重雲盡撤. 內外諸山. 歷歷可數. 余與明老各戲占一絶. 因啖飯. 題名于石. 令從者刻之. 還寂滅. 夕登西臺. 峰巒環拱. 望見隱身, 萬景, 佛頂等臺. 名 其臺曰壺隱. 辛亥自寂滅早發. 至大藏巖. 石路極峻嶮. 度九雛嶺. 午餉上院. 曾聞無學臺之 勝. 欲往見之. 輿僧厭而諱之. 過鴈門站. 行十餘里. 始覺焉. 莫不駭歎. 余先發而後輩未及到. 因上溪邊小臺以待之. 臺前有小瀑. 淸絶可觀. 明老及二子追到共賞. 因歎曰. 若置此臺 於畿輔. 必人人稱賞. 而在此山. 故因爲溪邊之棄地. 一水之勝. 亦有遇不遇耶. 然余與明老幸得此臺. 爲半日之翫. 不可不名. 因名曰李許臺. 書而刻之石. 啖水飯. 到圓寂菴. 地勢周遭. 石峯崒. 而寺廢已久. 有石佛在龕而已. 遂灑掃列坐. 方謀上毗盧. 而以不得並賞九龍淵爲恨. 適見權霽仲, 鄭 缺 叔, 趙休等壁上題名. 皆言自九龍登毗盧. 因詢僧宗遠. 則果有線路自古圓寂達九龍. 相與喜抃. 更有謀賞之議. 壬子自圓寂西踰一嶺. 南轉循溪而行五里許. 石路甚崎嶇. 至毗盧. 山崩石堆. 新崩者白. 夙崩者黑. 積石犖确幾千仞皆攀石. 匍匐而上. 路竆而石勢開罅. 由之以入. 自此至毗盧頂. 東則石面如城. 西則肉地盤陀. 無雜木. 惟有側柏, 杜鵑, 海松皆矮短. 循地平鋪. 杜鵑方盛開. 氣候如三月之初. 是日也. 天日淸明. 日方正中. 東望大海際天彌漫. 安邊之國島. 通川之薪島, 卵島. 高城之靈津串. 點點如拳石. 四面遠近 山勢. 拱向環衛. 盤盤焉囷囷焉. 不知其幾千萬山. 或矗以爲峰. 或靡以爲嶺. 世傳萬二千峰者皆妄也. 眼前所指者. 永興之劒山. 安邊之黃龍. 襄陽之雪嶽. 江陵之五臺. 三陟之頭陀. 原 州之雉嶽. 楊口之猪山. 春川之淸平. 砥平之龍門. 永平之白雲. 楊州之天寶. 松京之聖居. 鐵 原之寶盖. 海州之首陽. 長淵之九月. 皆如培塿. 不可悉數. 至若近小則千峯萬壑奇恠之狀. 固難名狀. 而石峯爭頭競秀. 或若人鬼之形. 或若鳥獸之狀. 如坐如起. 若仰若俯. 橫馳如赴敵之軍. 整列如朝謁之士. 形形色色. 愈出愈奇. 皆在杖屨之下. 眞天下之大觀. 而其中九井, 日出, 月出, 彌勒, 穴望, 圓寂, 雪鷹, 鴈門及永郞岾等峯. 最出羣峯之上. 其餘細峰. 隨行衲子. 皆庸瑣無知. 無能悉之者. 至晡時. 東西有黑氣一度. 淡抹如匹練. 久而成雨. 蔽山及海. 猶不及毗盧. 而往往微雨波及而暫灑. 遠近之所見. 尙爾不迷. 余謂明老曰. 旣見晴景. 又見雨景. 天之餉我多矣. 相與喜賀. 因啖飯喫酒少許. 題名于石. 向晩未及下山. 雨霽天晴. 夕陽照山. 山氣益佳. 老杜雨晴山不改靑罷峽如新之句. 與此景相符. 眞絶唱也. 還宿圓寂. 癸丑 朝. 許斗向. 還向高城. 自圓寂宿毗盧菴. 菴背負毗盧. 面對日月出峰. 而寺廢無僧. 甲寅早發毗盧菴. 向九龍淵之路. 路邊栢樹. 見有黑毛掛垂者. 僧指示而謂曰. 此乃豼貅痒磨. 毛髮掛垂云. 踰大嶺約二十餘里. 入九龍淵. 川石明麗. 峰巒奇秀. 而重霧滿谷. 不能細也. 路入石峯. 直上其巓. 下有不測之壑. 擬足甚難. 攀登亦危. 欲見九龍淵者. 必踰此而後乃入. 明老及二子朴時昌皆攀援而去. 余至山底. 將擬攀登. 因念王陽回車之事. 遂不敢强登. 因啖水飯久之. 兩子及朴時昌等看到第三淵而回. 言水石之奇. 爲金剛第一. 且言明老欲從塞垣之路. 塞垣路由九龍淵. 徑走高城之路. 而還向高城. 旣而路迷. 不得已還. 相卛而行. 入妙吉祥. 過彌勒臺. 夕到摩訶衍. 後有衆香城. 前有穴望峯. 左則般若臺. 右則香爐峰. 穴望之西. 有石如 僧坐于石上. 名爲曇無竭. 懶翁之來住此寺也. 常禮拜於庭右. 至今僧人不敢踏其地. 其地生蘆. 衆僧目爲明堂草. 以惑愚俗. 良可痛矣. 寺右有小麓. 曰天笁臺. 正對曇無竭峰. 是夜雨. 乙卯朝. 自摩訶衍發行. 庵前川石淸淨可翫. 二里許. 有獅子庵. 自此以後水石益奇. 過火龍潭, 船潭, 眞珠潭, 碧霞潭. 登寶德窟. 其菩薩所安之屋. 銅柱鐵鎖盤結以構. 極其奇巧. 壁上亡兄及沈士經甫題名. 不勝感舊之意. 其後堂亦淸淨. 有許ᄿ絶句. 雨意漫山. 卽下黑龍潭. 與明老坐語少時. 又過洗巾遷. 有石凹陷如臼. 卽菩薩洗頭處. 其言荒唐不足信. 且其石路傾滑. 難於着足. 鑿石成穴. 以葡萄蔓結其一頭. 往來者攀援而行. 到萬瀑洞. 則石上刻蓬萊楓 嶽元化洞天草書八字. 乃楊蓬萊所書也. 上有金剛臺. 舊有巢鶴. 不來者已四五秊云矣. 又行二三里. 到表訓寺. 五贒峯環擁. 或謂五龍爭珠之形. 中堂爲般若. 有立佛在彩雲之中. 左邊 有數尺銅塔. 後有羅漢殿. 左有玉相十六. 右有木相十六皆奇怪. 中有大金佛合掌而立. 東上室爲邀月軒. 西上室爲洗心軒. 禪堂爲寂照. 僧堂爲靜慮. 前有小樓. 向晩登臨. 大雨雷雹. 奇 奇, 三藏, 新林, 靑蓮等庵. 皆在近地. 初欲遍尋. 雨不能如意. 薄暮少霽. 僅到正陽. 宿歇惺樓. 日昏未暇周覽. 唐僧太峻來謁. 丙辰朝上佛殿. 見懶翁衣鉢及舍利. 所謂舍利. 靑珠一粒. 如黍米大. 藏琉璃筒. 筒大如榛子. 又藏於金合. 塡以木花. 以五色文錦作褓百襲. 納諸黑櫃. 殿前有六面. 殿中安石軀藥師. 四壁畫天王神. 僧或云唐僧吳道子所寫. 僧言國有變亂. 石佛輒生汗汁. 适亂及胡變皆然云. 殿後有懶翁影堂. 堂後有浮屠. 右有羅漢殿. 寺門之外. 卽眞歇臺. 今爲菜田. 食後登天一臺. 鄭松江謂廬山眞面目. 盡在此中之所也. 因下山南行十餘里. 上高山. 到大小松蘿. 二菴相比爲鄰. 小庵有僧信鑑休粮獨住. 形貌甚癯而面有靑色. 入其室 則佛座之右. 有誌公影子. 無學, 懶翁左右侍立. 懶翁之相. 與正陽畫像同. 但誌公着冠. 二祖師皆頭陀. 無學右眼有白點. 午餉後向望高臺. 登一嶺. 攀鎖而下. 又攀鎖更登一嶺. 到望高臺之下而望之. 則又有鐵鎖垂下者二處. 善基 與朴時昌先登. 明老繼登. 顯基 亦攀上. 未盡一鎖. 還下而言曰. 此路危險. 過於毗盧. 而見處無過正陽之天一. 勸余勿上. 已而 善基 繼 來亦止之. 且有雨徵. 因南下上雲菴. 明老與朴時昌繼至. 小避行雨. 登南臺. 東西南三面. 峯巒競騰. 洞壑明邃. 其景可與隱仙, 天一相軋. 而勝於佛頂. 人徒逐望高之名. 涉險履危而卒 無奇觀. 以此臺之勝. 無傳於世何耶. 相與歎訝. 題其名曰五仙巖. 因下循百塔洞之路. 捫蘿 攀崖. 不能着足. 垂紳而縋下者. 幾十餘處. 而下臨千仞之壑. 一失跬步. 便作碎骨之魂. 比之 於毗盧九龍之險. 風斯在下矣. 後之爲吾子孫之遊山者. 愼毋由此路哉. 大槩長瀑一處. 最爲奇絶. 而其他種種佳處. 亦可翫賞. 因入靈源洞. 則川石之勝. 峯巒之奇. 爲楓嶽之最. 而冐雨行忙. 瞥然而過. 到靈源菴. 則庭前多種旱蓮, 芍藥, 木香. 屋宇精灑. 亦有道僧寶珠休粮五載. 氣息纔續. 善基 致慰而言曰. 道之成否. 不在休粮. 惟當勤做工程. 何必休粮. 僧乃合掌稱謝. 丁巳早起周覽. 則十王峰, 使者峰. 羅列競秀. 宿雨初霽. 山色甚肅. 食後稍下一二里. 川石亦多佳致. 出洞五里許. 至顯佛庵題名. 因上西臺. 山秀洞邃. 石上刻坡仙二字. 乃使相肅羽公之號也. 明老以官故請回. 與之相別. 出洞又行五里許. 有大闕基. 而乙巳有水患. 亂石積於其上. 不復辨也. 又有地獄門. 所謂地獄門者如城門. 世傳新羅敬順王之歸附麗朝也. 太子諫止之. 王不聽. 因逃入金剛爲僧. 麗人爲太子築城建宮. 意其城門至今偶然不毁. 僧家彊名之耶. 有一大石矗立雲端. 如張大簇. 爲明鏡巖. 下有澄潭. 爲黃泉江. 川畔有大石. 爲業鏡臺. 臺前有地藏峰. 皆取不經之語而名之. 以惑無知之氓俗. 豈非可駭之甚者乎. 然此所謂十王百川洞也. 又行五里渡一溪. 循溪而下. 石色如靑玉. 上有小瀑. 下成澄潭. 水石甚佳. 而在路邊僻處. 人不知有此佳境. 余偶然得之. 遂名其潭曰碧玉潭. 距長安寺門. 盖未一里. 入 寺中則有二層殿. 扁其上曰大雄之殿. 爲制甚宏壯. 殿內有佛龕三區. 上有金龍盤結之象. 精巧絶特. 中列七佛. 間以小佛. 佛前儀仗. 亦皆侈麗. 爐鉢則銅質銀畫. 制樣古雅. 又有無盡燈. 爲制極巧. 皆所未嘗見. 亦絶代之奇翫. 殿左有四聖殿亦二層. 乃阿羅漢所安處也. 左右各安八軀. 其爲形貌每各殊態. 詭怪美惡之狀. 極盡其妙. 卽僧人信如所塑也. 沙門亦有天王 四軀. 寺之景致. 在金剛諸刹最劣. 而佛像所塑. 爲諸刹之最妙. 亦可賞翫. 而獨恨竂舍崩頹. 僧徒單寡也. 午餉後遇驟雨. 不能卽發. 少選雨晴. 東行二三里許. 過鳴淵入安養菴. 則鑿崖 石. 刻佛三軀. 倚巖崖因作佛殿. 下爲竂舍. 寺廢無僧. 壁上有亡兄題名. 不勝感悼. 題名于右. 又上三日庵. 昔有一僧棲止三日. 便自得道. 故名其菴云. 踰一嶺過雲墀庵. 蓮宇之精灑. 景致之幽邃. 與三日菴相敵. 行三四里. 到靑蓮菴. 前面寬豁. 石峯面面森羅. 各逞其態. 楓嶽之精華秀色. 盡在此中. 余意山景無踰於此. 而不見稱於人何耶. 過新林菴. 還到表訓. 日勢足往天德. 而輿僧力罷. 不得已留. 仍爲留宿. 戊午自表訓. 歷奇奇到三藏. 僧處明獨棲. 亦絶粒僧也. 北上五里許. 登開心臺. 朝霧四集. 眼前石峯. 盡被遮隔. 引僧宗元以爲霧氣漸下. 恐妨眺望. 余令下人斫雜木之翳眼者. 坐而待之. 須臾霧氣化爲白雲. 漸騰于天. 毗盧, 永郞, 穴望, 望高, 白馬, 日月等峯. 歷歷可數. 氣候明朗. 無纖翳之隔. 山形洞勢. 盡在席下. 左右之 人. 無不相慶. 南秋江謂開心之景. 與望高相爲甲乙者. 果不誣矣. 因東下天德菴午餉. 又東 行過內圓通歷能仁. 皆山中蘭若之絶塵者. 登能仁東臺. 山水之明邃. 可敵顯佛. 因沿流未及萬瀑洞. 洞裏川石. 隨步益奇. 遇一石潭澄澈見底. 名其潭曰印月. 又下數十步. 有瀑飛流數丈. 下作淸潭. 名瀑曰飛流. 名潭曰靑鶴. 瀑則余所命也. 潭則肅羽所命也. 因題名于石. 又自萬瀑洞. 直抵萬灰. 僧圓悟袈裟迎拜. 亦山中之道僧. 休粮孤棲. 最爲衆僧所尊. 過一嶺. 入白雲菴. 有老僧竹林. 萬灰, 白雲. 亦皆內山之勝區. 而白雲之景. 亞於靑蓮. 入室則佛左掛一觀 音變相圖. 用黑段銀畫. 婦人金面靑首. 右携竹筐. 筐裏有魚. 立於松竹之下. 陰畫品極妙. 曾 聞上白雲之幽邃. 而石峯崒路險. 試令特奴往見. 則捫蘿攀上. 更躋峰巓. 下投小菴. 有僧 三人棲息云. 過般若. 還止摩訶衍. 則明老送酒. 楡岾寺住持靈煕來迎. 己未自摩訶衍. 行到 水岾. 外山僧來迎. 與內山僧相別. 到隱仙庵. 見僧水鑑. 午餉後登隱仙臺. 前對聲聞洞十二 瀑. 洞壑開豁. 巖崖奇秀. 因過上靈臺菴. 上萬景臺. 朴時昌憚其高遠. 不能從焉. 臺左對石峯. 內外山並見. 右挹土山. 前臨大海. 洞壑寬敞. 眼界無礙. 可與九井爭衡. 開心, 望高. 不可比肩. 而山中蘭若之可指者. 則東北有栗寺, 隱仙. 西南香爐庵. 北有養眞窟. 南有楡岾, 種蓮菴. 而紫月及三靈臺. 隱而不見耳. 來時楊根先墓齋宮僧圓悟沙彌信明來見. 又下過紫月. 僧法宗守菴. 又歷中靈臺. 僧道和守菴. 下靈臺頹廢無僧. 到雲水菴. 見僧人應祥. 乃四溟惟政法嗣. 率徒弟三十餘人. 與余同庚云. 來路船潭上下水石淸淨可愛. 過曹溪菴. 路邊有三浮屠. 一休靜. 二自休. 三普雲云. 向夕到楡岾. 上山映樓. 迎法堅老師參禮. 道行甚高. 入能仁殿. 卽法堂 殿中爲木假山爲山谷. 谷安五十三佛. 因見本寺事蹟. 則乃麗朝宰臣閔漬所記. 五十三佛及銅鐘. 自西域渡海而來泊高城. 掛鐘於楡樹. 佛在楡根. 卽今本寺之基. 太守盧偆奇其異迹. 爲刱寺宇. 其言不經. 其後屢遭回祿. 鐘銷佛存. 殿宇宏侈. 甲於山中. 左有應眞殿. 安羅漢. 右有海藏殿. 安諸佛. 僧堂爲晏默堂. 禪堂爲寂照堂. 應眞之左. 有香積堂. 應眞之 下. 有冥府殿. 中安十王. 其下爲大權堂. 中安盧偆之像. 海藏殿之下. 有骨僧堂. 中安達麻. 其下爲金堂. 中安曇無竭. 其下左右有衆竂. 能仁殿下. 有玄石十二層塔. 出眞如門. 次有泛鐘樓. 次有迴轉門. 左右各安天王二軀. 其次爲解脫門. 又其次爲山暎樓也. 能仁殿則僧靈運所創云. 庚申食後. 自楡岾北行十里許. 登佛頂臺. 其景雖不及隱仙臺. 而亦一佳境. 下朴達 串. 其險與少人串相等. 而其遠未滿一二里. 渡一溪抵松林窟. 有兩窟. 一窟有泉. 一窟則安石佛大小百餘軀. 有僧敬眞信卞者棲息. 其菴前有龍淵. 龍淵之下有石潭. 可以賞翫. 因左行 一二里. 到外圓通寺. 寺中僧人有十餘人. 而大雄爲首座. 午餉後自外圓通. 至松魚潭. 其間 水石. 往往奇絶興闌. 未能一一探討. 而船潭上下. 鏡面上下潭, 澄心上下潭爲最. 雖九龍淵勝. 無以大過. 其次百川, 松魚. 皆可遊賞. 後日欲令好事者尋翫而備記之耳. 歇馬於憇房寺. 來路太守送人邀致孤山亭. 臨江暢懷. 各飮三盃. 向昏來宿海山亭. 辛酉仍留海山亭. 壬戌早發. 明老來別於鑑湖崔嶸家. 其弟崔巘, 楊時益並出接. 楊卽萬古之子也. 午餉烈山. 夕宿乾鳳寺. 癸亥早發. 到杆城朝飯. 聞重卿爲方伯. 午餉淸澗. 夕到襄陽. 持世待于太平樓. 夜與同宿. 甲子爲持世所挽. 向晩始發. 僅到祥雲留客堂. 察訪李錞以典祀官往江陵云. 朴時昌告辭. 太守因爲所挽被酒. 不得到. 乙丑早發. 朝飯于銅山. 午餉連谷. 朴時昌來. 夕到府治. 余賦性幽獨. 不喜俗事. 尤好暢懷於山水之間. 而絶意於仕宦之塗. 早失怙恃. 不能自食. 不得已爲 博士業. 以覓升斗之祿. 及其旣得. 迹不離闤闠之中. 撫念初心. 悵然自悼. 上秊落職在閒. 欲 與友人爲楓嶽之行. 因胡亂. 遽蒙 恩敍. 以 朝命陪 靑宮. 作全州之行. 未嘗不東望悵然. 今秊偶成宿願. 噫. 太史以壯遊成文章. 東坡因遠謫爲嶺外之文. 皆以奇觀壯其胷次也. 余之此行則碌碌. 猶前日我也. 其視二子. 不其愧乎. 但錄其遊行之迹. 俾後人得以探討焉.
『潛窩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