로고

사이트 내 전체검색
전체검색 닫기
양양문화원
HOME 문화원소식
  • 자료실
  • 설악산 시문
  • 자료실

    정명 6백년 미래를 잇는 양양문화원

    설악산 시문

    유금강산록(遊金剛山錄) (2)

    페이지 정보

    조회 377회

    본문

     


    東國素稱多名山. 而獨以金剛爲第一. 中華人. 至有願生高麗一見金剛之語. 夫以外國之人而聞名. 傾想猶如此. 則況生於國內而不得一見. 豈非平生之所可恨者乎. 

    金剛在嶺東高淮之間. 余居嶺南之安東地之相距也. 蓋七百餘里. 思一致身. 於其間而汨沒塵冗. 願莫之. 遂偶於丁未秋. 分竹於襄陽. 襄之距此山. 不過三宿而可至. 朱墨餘閒. 倍覺馳神. 而屬節序已晩. 楓葉衰盡. 積雪太早. 欲往而又不可得要. 以開春爲期. 及今年春. 


    高靈申君滌. 爲本道佐幕. 馳書告我約與同遊而探勝. 先自雪嶽始. 三月初九邀會于神興寺. 神興在府境. 余卽蓐食赴之. 亞使行自華嶽寺已在天吼山上頭. 敍舊才數語. 山之諸景. 湊目前. 應接不暇矣. 山四面皆石環立如削宛然一屛障. 有石窟. 其深不測. 世傳. 祖和尙. 住錫之處. 仍名爲繼祖窟. 窟中結數架. 左右繚以奇巖斵石. 爲門僧修道者居之云. 爲吟一絶曰. 


    碧玉環爲障. 

    誰能削得成. 

    仙師迹已遠. 

    石窟但留名. 


    窟中有石. 天然平鋪. 廣袤數百餘尺. 上可坐百餘人會. 有雨意. 不可久留. 卽下山. 少憩于內院庵. 到本寺. 地勢雖下. 而境稍寬. 前後峯巒峭拔奇秀. 皆在目前. 

    是日欲向洛山. 而雨勢不止. 遂留宿. 與亞使聯枕穩話. 翼曉. 肩輿入西洞. 淸泉白石間. 以雜卉巖花. 皆可賞. 至臥仙臺. 有石盤於溪上. 如布席. 然水㶁㶁下爲澄潭. 坐移時. 令人已有出塵之想稍上百許武. 有所謂飛仙臺者. 溪上亦有石. 潔淨紺滑. 殆勝於臥仙. 使官僮或吹太平簫或吹小管. 與相響. 命進一觴對話. 石上久之不能去. 

    先吟一絶曰. 


    閒臥黃堂是

    臥仙如飛乘. 

    馹是飛仙臺. 

    名偶符同遊. 

    客子是飛仙. 


    我臥仙. 亞使應曰. 臥仙先着. 又飛仙仙境同遊. 亦一仙臥仙不若飛仙. 勝飛是眞仙. 臥豈仙. 余卽戱答曰. 上有飛仙下臥仙. 誰將飛. 臥漫爭仙. 疾者善飛. 閒者臥. 世間閒臥卽眞仙. 亞使又戱答曰. 曾聞. 子晉飛爲仙. 不說靑蓮. 臥作仙飛. 臥自應. 眞僞別. 須將此語問諸仙. 余笑曰. 不須呶呶. 非仙分. 安得爲此地主人. 

    仍還寺食已. 同到洛山. 亞使爲翫景獨留宿. 余則業已飫着. 且爲治入山宿舂之具. 午後還衙. 


    十一日. 親自分糶向晩. 始發宿淸磵亭下. 亞使先已着. 鞭直達水城 扞城別號 矣. 


    十二日. 曉. 早發歷入駕鶴亭. 觀仙遊潭至水城. 亞使又先發矣. 與主倅 宗人柳遵 敍話. 主倅爲設朝飯. 俄告別疾馳. 歇馬于明波驛. 日已向夕. 前路多有勝處. 而忙不得周覽. 乘月渡南江至高城郡. 先拜亞使于海山亭. 還入東閤. 主倅 沈宗賢 曾與有舊. 逢迎頗款. 夜深後宿舍館.


    十三日. 朝. 

    登臨海山亭. 亭處勢稍高. 兼有海山之勝. 群峯森列後. 前巖石多奇怪. 而有奇峯羅立. 海邊點點如星者七. 是爲七星峯. 至如南江之環流大海之浩渺. 皆俯而可瞰. 如枕几前物. 眞絶勝矣. 此與峴山之洛山可甲乙而至. 如眞珠之竹西. 斯下矣. 其不拜稱於關東之八景者. 何哉. 豈以結構之稍後而不與其題品也邪. 自郡五里許. 有所謂三日浦者. 自海曲有餘波一脈如線. 而來者彎回爲十里湖. 世傳新羅時有南石安尙永郞述郞四仙者. 遊此浦三日. 而仙去故. 因名焉. 浦中有石爲小島. 島上立小亭. 名曰四仙. 四仙名字曾鐫於浦之南巖間. 數十年前. 猶可指點云. 而今則漫漶. 而不可識矣. 是日無一點風波. 亞使主倅及余三人. 同小艇沿洄半日而後. 坐四仙亭. 設小觴盡歡乃罷. 吟四韻一篇曰. 


    大海餘波作一區. 

    此間藏得小方壺. 

    四仙迹留千年地. 

    三日名傳十里湖. 


    石室瑤臺誰所宅. 岸松巖杏 石上有松三株巖間杏花方開. 怳如圖輕舟盡日. 窮沿遡. 又入蓬萊興不孤. 向夕舍船乘馬. 行二十里許. 已入金剛洞天鉢淵. 寺僧以肩輿來待矣. 自此去馬或步或輿. 沿溪而上. 有水涵泓. 渟蓄爲小潭. 窪而圓正. 如鉢盂狀故. 名鉢淵. 寺之名亦以此也. 稍上數百步. 有臥瀑. 雖非飛流直下. 而一紳淸泉. 從白石上緩流故名云. 少髡二三人. 從瀑坐. 馳以供. 遊客之戱翫. 而未知其奇也. 又稍上十餘步. 而石上有蓬萊島三字. 卽楊蓬萊士彦手筆也. 又稍上數十武. 而有一庵. 庵號瀑㳍. 以下有瀑㳍故云. 僧謂此洞可觀處止此. 而亞使考聞見日記. 則上有佛庵. 在絶險處. 然僧輩苦肩輿之役. 諱不以告. 不得窮探而止. 可歎也. 晩下鉢淵寺. 有故迹在小碑. 而曾經鬱攸. 糢糊不可識. 有老僧曰. 此寺卽眞表律師所創也. 師旣創此寺自俗離山移栽一草. 其名爲吉祥. 令採數莖以來. 葉微類菖蒲卵. 如蔥蒜而稍大味辛. 不可食. 獨此寺有此草云. 宿僧堂. 堂架巖而成. 夜聽水聲. 自石間出琮琤可愛. 


    十四日. 

    僧飯後. 卽攀孝陽嶺. 嶺路直上而峻險. 在肩輿則倒懸若墜. 欲徒步則十常九躓眞(顚). 所謂前人屨後人頂. 後人戴前人趾者. 寸寸前進令人氣息欲窒. 殆不可堪矣. 及到上頭. 四望稍闊. 顧見矗矗峯巒. 露出稜骨山之. 亦號皆骨信不虛也. 踰嶺抵圓通寺. 寺無奇觀. 稍入洞深處. 有松林窟. 窟後有峯崚最奇迤. 而下有一大巖. 外盤而內邃. 窟中爲龕. 安諸佛. 皆以石爲像. 而大小六十九有絶粒僧守之. 供香火不廢. 有矮松立石上. 不知幾百年. 物亦甚奇古故. 名松林云. 亞使就石間. 手寫二人姓名. 以爲後日識. 余有五言一絶曰. 


    石老鴻荒世. 

    松生木德年.

     龕中藏石佛. 

    灰劫經幾千. 


    仍度石磵. 又攀一嶺. 嶺號朴達. 

    而其險也如希陽. 凜乎有垂堂之戒. 但見磵壑淸泉涓涓始流. 左右松陰森列. 間以雜樹杜鵑花方開. 木葉之早者已欲萌芽. 景物雖可翫而力罷. 躋攀未暇寓目. 纔到山腰. 有臺. 號風穴. 穴前尙有雪. 使人踏雪開逕而上. 瞰其穴. 如有泠風自穴中來者. 及到嶺頭. 度危棧. 登北景臺. 臺高不知幾千仞. 愯不可俯視. 但望見十二瀑㳍. 飛流直下如從九天落. 回訪佛頂庵. 但指點遺墟而已. 自此下嶺. 皆以肩輿蓋危險. 不如上山時也. 路傍有短碑. 記寺塔遺事. 暫憩而揩眼. 稍下數十武. 有大刹. 刹號楡岾. 老宿云此地之始創也. 有五十三佛. 浮海出來. 坐楡樹枝. 因以建刹以安其像. 故名焉. 佛殿亦象天竺山楡枝. 錯列五十三佛. 蓋取此也. 此寺素無泉. 居僧常汲澗. 有烏(?)地而生泉. 至今涓涓不竭. 傳爲異事. 堂前有古塔. 斵石三層以安其址土爲塔. 凡十二層. 又其上爲表刹. 繚以金絲. 法殿遇火而災. 重創纔七八年. 而金碧輝煌. 令人駭矚. 窮極宏麗. 國內所未有. 蓋此刹之奇壯. 爲此山之第一. 奇巒環擁磵水淸駛. 間架之盛. 結構之壯. 殆無與比. 初計留一宿而發. 自夜始雨終朝. 至夕又留一宿滯雨. 空寺甚無聊. 而表訓長安兩住持僧. 義坦 大丘僧 尙澄來迎. 且有大師名天機者守別庵. 頗聰明識佛語. 三僧更進做閒話. 足爲逃空之喜.


    十六日雨快晴. 喜吟一絶曰. 


    山窓一夕雨冥冥. 

    蠟屐行裝且暫停. 

    淸曉忽看新霽色. 

    丁寧一語謝山靈. 


    飯已卽行過船潭. 以潭形如船故名. 至九龍潭. 世傳. 九龍藏楡岾佛. 自西域出來. 將創寺. 移避于此潭. 留一夜. 又轉八九龍淵云. 過祝壽窟. 遵小蹊. 向北行數里許. 登隱仙臺. 臺之高爽通闊. 如北景臺而殆過之. 吟五言一律曰. 


    欲說隱仙景. 

    僧云北景齊. 

    崎嶇蹊上下. 

    蹲跱石高低. 

    咫尺看天近. 

    蒼茫望海迷. 

    尋眞登此足. 

    名字不須題. 


    石間有亡友權叔章題名. 乙酉秋關幕時. 所遊賞也. 撫念存歿. 不勝悲感. 吟一絶曰. 


    佐幕關東乙酉秋. 

    故人名跡石間留. 

    往事傷心無處問. 

    鸞驂倘向此中遊. 


    是日宿雨初收. 深處成雪. 嶺路轉滑. 不無顚危之慮. 而獨愛澗流. 新添水聲. 益奇. 林間石上□鋪白雪. 亦一奇也. 吟五言一律曰. 


    金沙滯夜雨.

    蠟屐理今朝. 

    滑處愁緣壁. 

    危邊劫上橋. 

    澗流鳴徵羽. 

    石逕布瓊瑤. 

    山雪添奇勝. 

    天公餉我饒. 


    行經內水岾. 岾底尙多積雪. 間有沒脛處. 當午. 陰䨪咫尺亦迷. 衫檜間結雪. 化而爲露. 如雨下冠衣. 盡濕. 至嶺上. 則表訓長安兩寺僧. 替待肩輿. 淮陽吏卒爲迎. 亞使亦來待矣. 踰嶺而下. 從磵谷中. 作行雪路甚隘. 肩輿不可度. 扶杖徐行. 而亦多顚蹶. 吟五言一絶曰. 


    雪積脛多沒. 

    棧危輿欲欹. 

    悚身還自戒. 

    行險正如斯. 


    稍下路稍夷. 過白軒潭. 以水流石上. 而石狀如欄檻故名. 又有李許臺. 傳是二姓人憩息之所也. 又有彌勒臺. 環臺皆石也. 因其石爲像. 卽懶翁願佛云. 行纔里許有庵. 號摩訶衍. 地淸而寺古亦勝處也. 少憩供午飯. 稍轉而前. 自此路益險. 而景益勝. 入愈深而景愈奇. 目力所及. 不可殫記. 而以經歷處言之. 山則以峯爲名者. 有曰伽葉. 曰潤筆. 曰獅子. 曰獅子巖. 曰大香罏小香罏. 曰金剛臺靑鶴臺. 曰五賢. 曰穴望也. 水則以潭爲名者. 有曰火龍. 曰船. 曰龜. 曰眞珠. 曰碧霞. 曰凝碧. 傍有彩雲石. 曰黑龍. 曰白龍. 曰靑龍. 曰萬瀑也. 其峯皆特秀. 而伽葉五賢稱佛而名也. 潤筆獅子大小香罏言形也. 金剛以山而名臺也. 穴望以有穴而名也. 靑鶴臺云者. 舊傳有靑鶴巢於石竇. 飛翔往來. 而數十年來絶. 不復見云. 其潭皆涵渟. 而火龍黑龍白龍靑龍. 以龍藏而稱也. 船也龜也眞珠也. 皆以狀而言也. 碧霞也凝碧也. 以色而言也. 曰萬瀑者. 以萬壑之水湊會而言也. 眞珠潭者. 白石平鋪. 飛流噴沫. 散落如珠故. 曰眞珠. 石面爲五層. 如捲簾形故. 亦號水簾. 有二字鐫於石前後. 遊客之名跡頗多. 而亞使高曾考連世. 按本道過此. 皆有題名. 至今宛然可識. 亞使爲繼跡. 手書其名. 而鑱於其傍. 余亦以付名於前輩爲榮. 而幷列焉. 渡眞珠潭. 由石磴. 西上數百餘武. 有室架巖. 而撑以一鍮柱. 翼然於山腰者. 曰普德窟. 窟中法殿懸空. 丹雘頗麗. 以安觀音佛像. 而處勢甚危. 遊賞者攀鐵索. 乃入焉. 沿溪歷碧霞凌(凝)碧. 白龍黑龍靑龍諸潭而下. 始至萬瀑洞. 水發源前山最深處. 而遇石爲瀑. 盈壑爲泓. 殆至於萬折. 而來者皆會於此洞. 其分下而流也. 殷如轟雷. 淸如戞玉其渟泓而深也. 淨如涵璧. 黑如潑墨奇. 而又奇殆難名. 狀左右奇巖異石. 森然羅列者. 不可勝數. 而前後遊客. 必題名於其上. 余與亞使亦題姓名. 付石工留刻. 蓋瀑之名以萬. 而人之名亦以萬. 計觀其名而想其人. 善惡皆師也. 因吟一絶曰. 


    萬瀑洞中萬瀑流. 

    幾人名字石間留. 

    善吾瞻仰惡宜唾. 

    洗濯塵心盍自修. 


    由洞行數里許. 有大石. 分峙左右. 爲洞門. 出入者由也. 傳爲金剛門. 門外有表訓寺. 其制度之宏麗. 不及於楡岾. 而亦一大刹也. 僧言表訓乃道宿之號. 而始創此寺. 故仍稱云. 有樓頗宏壯. 軒豁直壓大澗. 澗有石橋. 與樓相接. 樓曰凌波. 橋曰涵映. 皆以此也. 是夕仍留宿. 


    十七日. 

    曉雲氣掩翳. 亞使亦因憊. 吟病. 恐不得快. 意遊覽殊用憫鬱. 至朝而忽雲斂日昇. 天氣淸朗. 亞使亦氣稍蘇. 可堪登陟. 飯後由寺北上一二里許. 有所謂天逸臺者. 臺非絶頂. 而地勢旣高. 眼界甚闊. 遠近群峯之秀色. 皆若可攬其表. 表可指名者. 毗盧爲最高. 若永郞岾. 永郞仙之所遊樓也. 衆香城遠而望之. 千仞粉壁. 周廻數十餘里. 宛然雉堞狀故. 不曰峯而曰城壯哉造化之功如此. 而恨不得致身於其間也. 其餘. 若須彌彌勒熊虎日出月出石鷹僧床石假遮日牛頭馬面鬼王判官無毒十王上中下觀音地藏兜率長慶之以峯名者. 白雲望高玉軸安心淨心養心之. 以臺名者. 畸畸隱神林寂松羅安養之. 以庵名者. 皆脚未到. 而目能盡. 有如身親歷者. 然人謂欲觀玆山之勝者. 不必窮探遍求. 只登正陽寺天逸臺. 而盡之矣. 信不虛也. 自臺歷三十餘武而入寺寺. 卽所謂正陽. 而歇惺樓亦甚高敞. 其登臨之高. 眺望之闊. 一如天逸臺矣. 新構法殿. 只六面無梁閣. 突兀而立. 少無傾側. 匠手眞巧矣哉. 寺因水災塔壞. 塔中藏五十三佛. 今以香枝像天竺山. 安其佛. 依楡岾古事也. 和亞使天逸臺詩曰. 


    天臺曉日雨新晴. 

    正寺斜陽暮靄橫. 

    萬二千峯皆玉立. 

    誰敎箇箇削而成. 


    又和歇惺樓韻曰. 


    瑞旭初昇雲亦收. 

    崚群玉半天浮. 

    脚難到處觀能盡. 

    所以空中起此樓. 


    亞使以神罷仍少憩. 而余則爲公事所縻. 歸期甚窄. 不得已獨行. 先歷靑蓮庵. 庵俯臨淸溪白石. 奇峯數十列於前. 如屛障亦一絶境也. 循庵以下. 傍水而行. 至鳴淵. 水㶁㶁從白石下. 有吟曰. 


    懸崖壁立幾千尋. 

    下有玄潭不測深. 

    白日晴雷長自吼. 

    波心疑有老龍吟. 

    行二里抵長安寺. 佛殿頗麗. 寮舍亦多. 前有樓. 名曰山影樓. 傍有萬川橋. 斵石跨澗. 多費工力. 年前遇水漂圮. 今不可復矣. 渡澗泝流而上. 先歷地藏庵. 庵處僻境有幽趣. 而無奇觀. 轉而東南. 入峽有玉鏡潭. 潭水湛碧澄澈. 堪比玉鏡. 潭上有石. 亦名玉鏡. 可坐而憩也. 有峯全體皆石. 而內外面皆淸瑩如鏡. 亦號曰明鏡臺. 潭之越邊. 累石爲城. 中設一門號地獄門. 人嫌其名. 或稱極樂云. 出洞稍轉. 歷彌陀庵間架稍寬. 可容數十緇徒也. 歷百川洞三佛庵. 又稍轉歷百華庵. 庵古而地幽. 刳木引泉. 泉流可漱. 有大師號海慧. 頗識字. 有道氣. 還到表訓寺. 亞使自正陽亦已下來矣. 仍聯枕. 


    十八日. 與亞使分路. 亞使向京第. 余向官次. 余先吟一絶曰. 


    君爲蓮幕我邀頭. 

    天借關東共勝遊. 

    莫說此朝離別恨. 

    仙區物色錦囊收. 


    亞使答曰. 


    聯翩筇屐上山頭. 

    天借名區七日遊. 

    煩君遮莫歸心促. 

    僧道前山雲未收. 


    亞使留一日. 欲遍觀長安寺. 余將先歸. 亞使更遊萬瀑洞. 至眞珠潭. 觀石刻題名坐話. 移時乃別. 亞使吟贈一絶曰. 


    浮世淸遊此最奇. 

    使君胡乃促行爲. 

    春風無限遊山意. 

    更向珠潭惜別離. 


    余卽和之曰. 


    此日聯筇又一奇. 

    人生聚散竟何爲. 

    臨分更握瑤潭上. 

    勝友名區不忍離. 


    各進一酌. 遂分路回首. 正依依也. 歸路由內水岾. 去時. 所經歷者復指點看看. 益奇矣. 還宿楡岾寺水城. 使君有先聲而不見. 至獨宿甚無聊. 會有安生錫鈗. 卽安承宣重弼之堂姪云. 攻苦獨棲. 來卽我聯枕而宿. 稍可慰暢. 


    十九日. 

    出楡寺洞門. 巖石溪潭亦多可償處. 行十五里許. 到狗峴. 世傳. 佛初渡海. 時郡守盧偆. 訪其迹. 有狗爲噵. 峴之名以此云. 偶吟一絶曰. 


    芒鞋竹杖自蓬萊. 

    剩帶煙霞道氣來. 

    牽狗仙人今不見. 

    緬懷遺迹倚高臺. 


    行七八里至百川橋. 橋舊以石中爲水所圮. 而替以木. 其勢亦甚壯. 有碑記事. 此路稍夷. 不比孝朴兩嶺. 偶吟曰. 


    來自鉢淵去百川. 

    方知夷險絶相懸. 

    寄言遊客休探勝. 

    殊護千金各愼旃. 


    自是謝僧輿乘服馬. 亦覺稍豁. 笑吟曰. 


    入山行色依僧肩. 

    到底臨危輒汗顚. 

    跨馬今朝還快意. 

    塵緣堪笑勝仙緣. 


    疾馳四十里. 還抵高城. 直上海山亭. 有吟曰. 


    遍踏名區七日行.

    歸來更上海山亭. 

    蒼茫地接三神島. 

    縹緲峯連七點星. 

    樓觀凌空仙所宅. 

    風光滿眼畫難形. 

    關東八景頭皆讓. 

    題品如何獨漏名. 


    主倅挽宿. 而杆城倅行. 亦已到留之. 甚苦而行. 意甚忙卽告別. 歷賞丹書懸鐘兩巖. 丹書則巖有數十穴. 色皆丹. 巖面刻丹文. 鐘巖則狀如鐘簴巖面刻懸鐘二字. 又轉而訪鑑湖. 湖從海水一線來匯. 而爲十里. 湖水色明瑩如鑑. 意中原之鏡. 湖亦如此邪. 主人崔琥等三人出見進酒肴. 夕宿明波. 


    二十日早發. 

    午秣馬于杆城. 歷淸澗永郞湖. 宿降仙郵. 曉祥雲郵吏來示營關聞. 畿湖賊警中外戒嚴之報. 不謂聖明之世有此梟獍之孼. 倉皇還衙. 


    是二十一日也. 

    噫使吾行稍緩十數日. 此事殆不能諧矣. 而今也幸而償宿昔之債. 豈此生亦不無一分仙緣而然邪. 念余戊戍秋. 佐關西幕府. 遊妙香山. 今年春又自峴山而踏金剛. 彼香山亦磅礡寧熙間數百里. 氣勢甚雄. 龍盤虎峙. 而絶特奇勝. 終不如金剛之爲最. 此身若不遊此山. 又豈非平生之恨邪. 

    人謂遊山. 春宜躑䠱花. 夏宜嫩綠. 秋宜紅楓. 冬宜積雪. 今吾行已後. 秋之楓冬之雪. 而不及夏之嫩綠. 山中暮春躑䠱. 猶未開. 可謂失好風景. 而吾竊謂玆山不待四時之景物. 助其賞添其勝. 顧山之萬二千峯眞面目. 自在爲可賞也. 又何以吾行之差. 早爲恨哉. 余於望七之年. 得閒僻之邑. 不妨作一吏隱而亦緣公務. 有程行. 期頗窄. 不得窮搜極探. 以盡一山之奇觀. 終不如山林自在之人. 以一芒鞋一竹杖. 徐行緩步. 惟意所適. 不計日月. 而脚遍踏眼遍到也. 此余之所慨恨者也. 玆記登賞大略. 以爲後日臥遊之地云爾.


    ----------------

    13)  유경시(柳敬時-1666∼1737)는 조선 후기의 문신으로 현종/영조 때 사람이다. 본관은 전주(全州). 자는 흠약(欽若)이다. 

     1694년(숙종 20) 10월 인현왕후(仁顯王后) 민씨(閔氏)의 복위를 계기로 실시된 별ㅍ시에서 유학(幼學)으로 병과 12인에 급제하였다.

     문한관(文翰官)과 외직을 거쳐 1732년(영조 8) 사헌부장령에 올라 김정(金)·김시발(金時發)의 옥사를 변명하는 상소를 올리기도 하였다. 같은 해 9월 국휼(國恤)에 불참하였다 하여 사직(司直) 이재(李縡)의 탄핵을 받아 이하원(李夏源)·이광도(李廣道) 등과 함께 불서용(不敍用)의 처벌을 받았다.

    14)  조선 시대, 감사, 유수, 병사, 수사, 견외 사신을 따라다니며 일을 돕던 무관

     

    (?) 지원하지 않는 한자로 (?)로 표시된 글을 아래 이미지로 대체합니다.

    d.jpg